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在全球航空市场高歌猛进,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正迎来历史性突破。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商飞已收获约 1500 架 C919 订单,成功拿下全球 27 个国家的适航证,更有消息称三大航运营的 C919 机队已实现单机盈利。
从国产化率10%的攻坚起点,到突破 60%,再到如今的海量订单,C919 的每一次跨越,正是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的持续突破所驱动的质变跃升,国产大飞机也从 “中国制造” 加速迈向 “中国智造” 的新高度。
在此背景下,将于7月10-11日在成都召开的2025航空装备智能制造大会,将以"智造赋能,创新引领"为主题,聚焦航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国产大飞机规模化交付注入新动能。
今年4月,首架交付老挝航空的C919完成商业首飞;国内,东航、南航等航司已陆续接收多架 C919 飞机,3月底,C919首次执飞沈阳航线,东航C919通航城市增至10座。
随着交付进程的不断推进,C919执飞了越来越多的航班,中国商飞获得了海量订单,产能提升就成为核心议题。
面对市场的强烈需求,中国商飞果断将 2025 年飞机年产目标从 50 架提升至 75 架,2026年至2029年生产目标将从100架提升至200架,正式宣告国产大飞机进入大规模交付阶段。
大规模交付背后,是产能的提升,也是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率飞跃,使得大规模、高质量的飞机制造成为可能。
在此过程中,成都新都区航空产业园发挥着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C919机头的唯一供应商,园区内的成飞民机负责机头的研制与生产。长度为6.66米的机头部段,包括座舱盖、前起舱、壁板、机头地板等几大部件,零件数超过3200个,其制造精度与质量要求极为苛刻。
如此高难度的生产任务能够顺利推进,得益于园区构建的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完整航空装备制造生态链与国家级创新平台。依托成飞、成发等链主企业,园区聚焦 “卡脖子” 技术攻关和国产化全自主可控,打造出集航空零部件加工装配、特种工艺、检验检测等于一体的专业化航空产业生态体系,致力于成为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航空大部件和发动机、燃机制造基地。
在航空大部件产业园,“链主聚链属” 模式成效显著。通过将结构件配套半径从全球压缩至 1 小时车程,以成飞、成发等龙头企业为引力核心,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园区已签约引进成飞民机等重点企业,建成 130 + 条智能化生产线,覆盖包括 C919 机头在内的多个专业细分领域。
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国航发成发反推短舱基地等项目逐步落地。首批遴选黎明机电、成立航空等具有零部件完整交付能力的企业,反推 / 短舱首台套已于 2023 年 6 月 20 日正式下线。
此外,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内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园区主要打造 “两院一中心”(成都工业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都智远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国产化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示范中心),研制航空航天高端机床总装、高档数控系统、大型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等。
通过建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聚焦高端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国产大飞机大规模交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在即将召开的2025航空装备智能制造大会,也将围绕航空装备数字化制造、先进工艺、高性能材料、智能维修与再制造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届时,400余位来自航空装备科研厂所、政府机构、高校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代表参与。
随着C919机队翱翔天际,中国航空工业正站在从"制造"到"智造"的转折点。2025航空装备智能制造大会的召开,或将为中国答案写下新的注脚——通过智能化升级筑牢自主可控产业链,让国产大飞机以更稳健的姿态飞向世界舞台。
上海诗贝